余茂法
2009年,孙端镇在皇甫庄社区开展了“强村带弱村”工作试点,主要是采用党支部联建的形式,在社区内的皇甫庄、小库两村建立社区党总支,充分发挥强村的力量优势,指导弱村开展各项建设,进行社区资源的有机整合和合理利用,达到以强带弱、共建共治的目标。该模式运行以来,社区总支在农村新社区建设中的堡垒作用发挥显著,弱村在经济社会各方面均发生了明显变化,整个社区呈现出协调发展的崭新面貌。
一、基本情况
皇甫庄社区建立于2008年5月,由皇甫庄村和小库村组成。两村虽然地理位置相邻,但综合实力相差较大:皇甫庄作为孙端第一村,经济实力强大(村级经常性收入250万元),自然资源利用科学合理(进行公开招投标),各项新农村建设蓬勃开展;而小库村经济实力薄弱(村级经常性收入刚超过10万元),自然资源不能得到很好利用,村庄建设较为滞后。因此,该社区虽然进行了统一规划,但由于缺少统一领导,在实施过程中却遇到了规划不能综合实施、资源不能综合利用、村两委力量不能综合发挥等一系列困难。鉴于两个村作为同一级行政机构,对参与对方的行政工作有一定的思想顾虑,镇党委政府决定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为切入点,以开展支部联建工作为抓手,通过组建社区党总支作为社区管理组织,尝试以强村带弱村的方式,指导新社区建设。
二、主要做法
1、开展前期调查。为了确保社区党总支部组建工作顺利实施,孙端镇首先开展了大量的前期调查摸底工作。在两村多次召开党员和村民代表座谈会,一方面向与会人员深入宣讲组建社区党总支的目的和意义,另一方面也充分听取党员群众的意见建议,并及时解答他们所关心的问题,消除他们的顾虑。与此同时,镇村两级还组织力量进行了更大范围的调查走访工作,深入田间地头和村民家中,了解群众的思想动态,引导群众转变观念,提高群众对这项工作的认可度。
2、成立总支机构。镇党委首先成立了皇甫庄社区建设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任组长,社区副总指导员和两个村的支部书记任副组长,驻村指导员及村委主任为成员,对社区党总支部的设立开展指导。2009年5月,镇党委按照新社区建设的要求配强党总支组成班子,确定由经济实力强、群众威信高的皇甫庄村支部书记陈成松担任社区党总支书记,小库村支部书记为社区副书记,两村的村委主任为支委,并召开了由两村党员共同参加的党员大会,孙端镇皇甫庄社区党总支正式宣告成立。
3、明确职责规范。作为超越行政区域界限的社区建设指导性组织,社区党总支部以“统一领导、独立运行”为基本原则,党总支下面仍保留了两个村独立的党支部,总支对两个村的事务不参与直接的管理和实施,在操作上实现了党员认可、群众接受。社区党总支部以不定期会议的形式,统一社区建设思想,谋划社区具体建设,其主要职责明确为:领导社区行政组织和群众组织;讨论决定社区的村庄规划、建设管理、社会服务、经济发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重大问题,并督促协调各村两委会组织实施;配合上级党组织做好社区及行政村干部的教育、培养、选拔、考核和监督工作等。
三、初步成效
1、显著改善了农村面貌。在强村带弱村的发展模式下,皇甫庄社区借助发挥党总支的指导和协调作用,借鉴皇甫庄村的发展经验,着重对小库村的村容村貌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治,短短几个月,村庄面貌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年就通过多方筹资,动工浇筑宽8米的村主干道路3条共2000多米,安装路灯40多盏,村老年活动中心、幼儿园等公共服务设施基本完工,一期设计建设面积4200平米,可解决20户住房困难户的二幢农民公寓基本完成项目前期报批。随后,小库村又先后实施了村庄绿化美化、公厕改建新建、日常保洁落实、星光老年之家创建等工作,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实现了社区内两村的平衡发展。
2、高效整合了农村资源。小库村虽然是一个基础设施严重落后的弱村,但该村有很大的资源优势,要把小库村的经济搞上去,最缺的是发展思路和强有力的领导班子,而这些正是皇甫庄村的优势。社区党总支的建立,实现了两个村的优势互补。社区党总支成立不久,总支书记陈成松就马上召开各种会议,实地调查、踏勘现场,在征求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的意见后,做出了一系列决策。将村内一处已调整施教区的小学校舍进行拍卖,拍得资金30多万元;出让原幼儿园,建造村级物业用房;盘活闲置土地,建设家庭工业集聚点;回收另一小学地块并拆除周边一些民房,腾出土地建设农民公寓。同时社区还注重统筹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以利于公共资源的共享。如该社区本计划在两个村分别建两个农贸市场,经过协调后调整为只建一个,位置靠近两行政村中间,既能满足村民的需要,又为社区的进一步发展腾出了空间。
3、有力促进了社会和谐。作为同一社区的两个村,皇甫庄村是社区的中心村,班子战斗力强,建设农村新社区经验丰富、成效显著;而紧邻的小库村是欠发达村,村民缺乏领头雁,村级经济薄弱、村容不整、村貌落后,更是存在着道路通行、住房解困等不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强烈的反差,驱使小库村民产生了发展本村村级经济、改善落后村容村貌的迫切要求。“强村带弱村”工作启动后,立即实施了一系列现实举措,村级经济增收立竿见影、村容村貌改善明显,还通过增加60岁以上老人的福利,促进了整体社会风尚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广大村民看到了本村发展的美好前景,产生了安心搞生产、专心搞建设的积极愿望,社会更趋和谐稳定。
4、极大提高了干部威信。在强村带弱村的发展模式下,通过社区党总支的指导和帮带作用,村干部的队伍建设得到加强,这首先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增强了他们服务群众的意识和开展建设的热情。仅仅通过第一个半年的规划和建设,小库村的面貌改变之大就有目共睹,而皇甫庄村近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更是成为村民心中一个最有说服力的成功先例,一些村民原先的思想顾虑一扫而光,小库村部分先富起来的群众和一些外出创业人员也对村庄建设有了信心,纷纷出资支持村庄建设。村干部在群众心目中的地位明显提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领头羊作用得到加强。
四、几点思考
1、“强村带弱村”模式开辟了社区发展新途径。皇甫庄社区“强村带弱村”的实践,采用了灵活超脱的操作方式,在现行不并村、不打破行政界限的前提下,就可以用最直接的手段、以最短的时间,使社区建设和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改观,为以后的社区一体化发展创造了条件。
2、“强村带弱村”模式顺应了人民群众的真实意愿。“强村带弱村”的实施,既是源自于部分干部群众希望改变现状的强烈呼声和迫切愿望,又是在广泛听取了干部群众的意见建议和思路想法的基础上,经过反复商讨论证,最终形成决策并加以实施。这种新模式的探索,倾听民声、尊重民意,顺应民心、实行民主,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大力支持,因而推行顺利,成效喜人。
3、“强村带弱村”模式开创了农村用人新模式。“强村带弱村”工作的推行,有效解决了农村基层缺乏高素质带头人这一困扰已久的问题。特别是一些村两委成员普遍年龄偏大、文化层次偏低、思想观念保守、创新能力不强,极大地制约了农村建设和发展。通过“强村带弱村”工作的实施,突破了现实行政区域限制,有利于最大限度发挥新农村建设能人的辐射效应,更能够通过沟通工作、传授经验,开展传帮带,培养出一批新的干部,增强弱村的战斗力,从而走上共同发展的良性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