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镇镜海新社区建设的实践与启示
发布日期:[2011-02-23] 浏览

杨国良 陆宝林

  加快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是农村基层社会及其管理体制重建和变革的主要举措,更是和谐社会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
  如何遵循农村新社区建设的基本目标,把农村新社区建设成一个经济繁荣、组织健全、设施齐全、环境优美、政通人和、全面发展的新型文明社区。近日,我们对马鞍镇加快推进镜海新社区建设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并得到了一些新的启示。
  一、目前镜海社区的基本状况
  镜海社区于2008年6月2日经绍兴县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同意建立,并撤销原马鞍镇皋合、南新、新平水、新钱清、城红、越城、红旗闸7个居委会,组建成滨海工业区(马鞍镇)首个城市式社区——镜海社区。
  社区地处绍兴北部,距绍兴市区20公里,离柯桥新县城15公里,位于滨海工业区中心,社区建有镜海小区、碧海家苑、自建小区3个居民区,区域面积57.8万平方米,现已入住拆迁安置户1677户,总人口11000人。去年社区经常性收入达到242.69万元,居民人均收入为11257元。
  经过两年多的建设,社区在合理布局社区行政区、商贸区、生活区、文体休闲区、学校教育区的基础上,系统配套供水、供电、通讯、防火、排污和公共绿化等居民日常生活设施。同时,社区还从完善管理服务功能入手,配套建立了警务(调解)室、老年活动室、医疗卫生服务站和占地2200多平方米的农贸市场。为让社区居民充分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居民医疗、养老、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完善,有1900名居民参加了“三有一化”社会养老保险,2556名居民参加了社会医疗保险,参保率达100%,10户困难户享受了县政府的生活低保待遇。社区上下构建了健康向上,团结和谐,安居乐业的浓厚氛围,邻里间困难相济、互帮互助的新人新事,蔚然成风。新华社、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四大媒体专门到社区采访,总结镜海新社区建设、发展的经验。
  二、镜海社区建设的主要做法
  镜海社区是目前绍兴县境内最大的安置房社区。社区建立初期,社区干部面临前着“四变”形势:一是农村变社区,工作要求转变;二是农民变居民,生活方式转变;三是小村庄变大社区,环境转变;四是行政村变居委会,服务理念转变。面对这些新特点,镜海社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为民、以人为本、凝聚人心、和谐社区”为工作目标,突出抓好“五大建设”。
  1、抓好社区班子建设。社区领导班子是党和政府的基层组织,而支部书记是基层组织的核心人物,如何认真抓好社区班子建设,使社区班子成为团结、务实、合心、合力,班长起着决定因素。社区成立之初,镇党委有意让胜任18年村级党支部书记的皋合村党支部书记徐阿羊,负起领导镜海社区的重任。徐阿羊政治素质好,有领导魄力,有工作经验,有创新思路。他的走马上任,为社区领导班子建设和社区管理奠定最重要的基础。在他的带领下,建立和健全了“五有一化”工作运行机制,使社区管理步入轨道;通过分流,将社区原有26人班子成员精简到9人;并坚持用自己行为影响和带动干部居民,及时了解干部队伍的思想、工作和活动状况,经常与他们谈心,使社区干部廉政、勤政、公平、公正。
  2、抓好社区经济发展。镜海社区把社区经济作为一种优化的资源配置方式,努力创新发展思路,着力拓展发展渠道,抛弃了习惯于依赖政府拨款,过着“等、靠、要”的日子。镜海社区是由被征地居委会组建的新型式社区,社区成立时的经费来源由7个居委会按每人出资100元的筹资途径,筹到了26万元社区日常经费,其余不足靠镇政府下拨。为靠自身实力支撑社区发展,社区针对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管理功能日趋完善的客观现实,通过发展社区基础管理产业,对环卫、园林、环保、保安、物业等行业,引进市场机制,发展社区管理型经济,建起了专业性的服务公司,使社区年创物管经济达到130多万元。在此基础上,社区还将发展第三产业作为社区经济的发展门路,在社区内建起了镜海社区农贸市场,开辟了水产、蔬菜、瓜果、肉类、家禽、豆制品、南北干货等交易区,设立280多个租赁摊位,为社区每年增收市场租金达到150多万元。2010年,社区在支付干部工奖和日常开支中,不仅没有要求政府拨款,还有120多万元存款。
  3、抓好服务平台建设。社区坚持从整合资源、完善服务入手,努力搭建公共服务与社区自我服务相互补充的新型管理平台。一是搭建服务平台,成立了滨江物业有限公司,组建了由65名人员组成的专职物业管理队伍。二是搭建管理平台,从实施有效的社会管理和便民出发,建起1支公共环境监督员队伍,设立了12名专职保安人员,建立了2个婚丧喜事专用场馆。三是搭建保障平台,引导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医疗卫生、生态环境、文化体育、公共安全、全民超市、家政服务等公共服务和市场服务进入社区。
  4、抓好公共环境建设。镜海社区居民原是海涂农民,一部分社区居民习惯于农村旧俗和农民一家一户居住的生活方式,存在着乱丢乱堆的现象,一些路边摊位占道,成了“马路市场”,乱摆乱放问题也比较严重,与社区环境不相协调,也带来了安全隐患。对此,社区一是配套公建设施。建设农贸市场,整治路边市场,及时搬迁市场摊位,拆除乱搭建筑物近9万平方米。二是建立监管机制。制订社区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和居民社规民约,设立社区环境卫生监督小组,专门有2名社区党委委员担任监督组长、副组长,加强日常监管。三是创新创建载体。通过创建“社区靓丽工程”,开辟“社区和谐榜”和励志文化、廉政文化宣传长廊,组织开展“树新风、讲文明,我为社区建设做好事”和“优环境、讲卫生,我为社区和谐添光彩”等系列创建活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
  5、抓好业余文化建设。随着社区环境的不断改善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社区先后投资组建了“社区夕阳红业余文艺队”、“绍兴县首支法制教育文艺宣传队”,两年多来,社区文艺队伍结合社区实际,自编自导自演了20多个文艺节目,并参与了绍兴县文化“五进”活动节目表演和绍兴县农民种文化竞赛活动。此外,社区组织了绍兴市流动少年宫进社区,老少同乐文体运动会,浙江省“平安娃娃”社区行和浙江省小康体育文化特色社区,使居民们过上健康快乐的美好日子。
  6、抓好思想道德建设。为让社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学习、教育环境,社区率先在全县办起了第一家社会学校,并结合实施“春泥计划”,成立了“海涛少年之家”和社区少先队大队部,完善了以“六室五一”为活动载体,创新开展“七彩”系列活动,利用“五老”队伍、校外辅导员队伍、志愿者队伍,对社区青少年开展地方传统精神传承、小手拉大手共建和谐家园、阳光童年大爱无私、快乐暑假玩转社区、尊长感恩、爱党爱国、科普健身七大系列教育,被团中央列为全国十大社区少先队试点单位之一。两年多来,社区共培训、教育青少年达2万多人次,省、市、县有关领导多次调研镜海社区,对社区经验表示肯定。
三、推进新社区建设的几点启示
在统筹城乡发展、促进文明对接的新形势下,大力开展农村新社区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从镜海农村新社区建设的实践中,我们得到了如下启示:
  1、正确处理多方关系是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的切入点。农村新社区建设是一项关于农村工作的系统工程,与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也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在加快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的进程中,要正确认识农村新社区建设与新农村建设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好农村新社区与村民自治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政府主导与群众主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农村新社区建设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等等。如在正确认识和处理政府和社区的关系上,政府的职责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理念倡导、政策制定、组织保障。社区的职责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即:实现社区自治、提供社区服务、美化社区环境、维护社区治安、繁荣社区文化,促使农村新社区在农村社会管理服务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2、明确工作重点是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的着力点。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使居民群众有良好安全感、认同感和归属感,是农村新社区建设的题中之义。工作中,首先要把加大投入力度,配套建设公建设施放在社区工作的突出位置,不仅要优化社区环境,大力开展路通、水通、电通、信息通,更要实施社区硬化、亮化、绿化工程,及社区污水集中治理工程。其次是要完善市场服务,按照多元化投入、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推进社区商贸三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让社区居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城市化生活。
  3、健全管理机制是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的工作点。一方面必须依靠社区居民自身力量解决问题,健全完善社区内部“自我整合机制”,建立农村新社区工作人员培训管理制度,不断提高社区工作者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引导各部门建立联动协作机制,根据组织、民政、公安、计生、劳动、建设、卫生等部门的职能特点,制定新社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通过部门之间的有效衔接配合,及时解决农村新社区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创新实施镇属部门帮扶农村新社区建设工程,发动企事业单位以自愿结对帮扶,投资服务设施等形式参与农村新社区建设。
  4、突出民生服务是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的落脚点。农村新社区直接面对广大居民群众,是最基层的居民自治组织。在工作中要转变思想理念和工作方式,从原来服务农业生产的单纯工作内容,转变到服务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群众的生活上来,从原来分散的、低级的、单一的服务形式,转变为集中的、全程的、先进的综合性服务。要清醒认识居民群众的需求有轻重缓急之分,有层次高低之分,在满足较低层次需求的基础上,居民群众才会关心较高层次的需求。因此,在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中,要充分尊重居民群众愿望和实际需求,从居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以充分调动居民群众主动参与农村新社区建设的积极性。
  5、加强组织领导是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的关键点。各级领导要牢固树立“抓农村新社区建设就是抓发展、抓稳定”的观念,将其摆上重要位置,科学谋划,统筹推进。镇里要明确党政主要负责人为加强农村新社区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工作中始终坚持一把手负主责、一把手联系点、一把手解难题,提高农村新社区建设的影响力和解决各种具体问题的能力,为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通过强化奖惩考核制度,把抓好农村新社区建设纳入重要考核内容,加大考核的分值比重,以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形成科学正确的工作导向。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